• 欢迎您进入中国国际合唱协会网站  这里有最美最动听的合唱音乐  这里有展示合唱的演出和比赛机会   这里是迈向国际合唱舞台的艺术交流平台  中国国际合唱协会为你打开世界合唱之门  合唱是人类展现文明、友谊与和谐之音的最美的艺术表达   中国国际合唱协会愿把美妙与动人的合唱呈献给您  谢谢您光临本网 请多支持!        
加入会员 | 投稿邮箱
当前位置:首页 > 合唱普及
合唱普及
合唱打开音乐之门——访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吴灵芬

2014-07-17


记者:吴老师,您好,谈谈我们音乐整体发展的一些看法。

吴灵芬:我们国家之所以音乐提高不上来,跟基础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技术分工越来越细,但是学生没有自己对艺术的创造性。以合唱当中需要的歌唱能力为例,具体细节包括气息,语言等问题,有一个怎样运用的问题;很多老师只要求高音,这个是不正确的,其实我们应该长处不同的艺术风格,我们在全体排练的时候就能感觉到,有些学生的自身条件就特别好,但声音一发出来就明显感觉教错了。家长能尊重孩子的选择也很重要,当时我女儿在北京八中,她喜欢画画,并且也在担任指挥。她所在的八中给了学生很好的全面发展的自由度,我就没有再去强迫她要得第几名等。我只对她的班主任讲,:第一、身体健康;第二、为人正派;第三、意志坚强,相信有这三条就可以保证完成各项功课。在学习音乐艺术之前,脑海中一定要有音乐形象。在我上中央音乐学院的时候,学校的课外活动很多,高校比赛时兵乓球,滑冰,篮球,体操等的冠军总是音乐学院;电影《冰上姐妹》《女篮5号》等都有我们学校的同学参与。

一些戏剧同学也表演得很精彩,这样获得了很多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方面的训练,对自己的音乐创造帮助很大。如何改善艺术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目前是个大问题,所以还是应在教学体制和教学法放方面改进。

记者:我们音乐的普及方面有哪些工作要做?

吴灵芬: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在普及方面做了许多年的努力。看样子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问题,中国和国外差距是很大。首先是在国内的音乐学院里,在交响乐人才的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学科叫做管弦乐,就是为交响乐队培养得。第一,它是一门专业,第二,我们有很多的前辈,为交响乐的发展做了很多贡献。除了他们自己训练乐队外,还在社会各个层面作培养听众的工作。比如李德伦,郑小瑛等,我跟着这些老前辈,至少走过了22所院校,那时候我们的乐队都比较年轻,大家都带着录音机到大学去讲怎样欣赏交响乐,就是为交响乐的发展,做了十几年培养观众的铺垫;现在又了一批能欣赏交响乐队的观众。但是想传承和向世界推广我们的文化,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而合唱方面的普及和深化,有赖于我们自己的创作的发展,和歌唱者受教育状况的改善。

记者:合唱的如何改善?

吴灵芬:这要看学校在音乐教育观念方面的根本改变。人们观念上有个误区,就是学习音乐就是要花钱去学习独奏独唱。其实最佳接触音乐的途径就是唱歌,特别是合唱,它是人们接触音乐,训练听觉,掌握基础乐理以及协调能力的最佳入门,这不需要乐器,只要有个嗓音就可以演唱,比如说欧洲数百年来,许多优秀的作曲家海顿、巴赫、都是从合唱学校或教堂的唱诗班里走出来的,这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另外像东欧一些作曲家,大部分也是上合唱学校,如奥地利大约有300多合唱学校,也是比较典型的,60年代以后亚洲主要就是以菲律宾、日本为代表的,在日本国家是作为国策实行合唱教育。6岁就开始接受世界上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并聘请全世界最优秀的年轻老师去日本教学,然后将自己的老师送到国外去培养,他们从小学到中学的音乐课,就是以合唱为主,合唱队倡导的理念书是就是没有我,只有我们。日本是用全方位的方法对人进行高质量的教育,合唱就是要学会倾听别人,然后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包括协调能力,创造能力,都是通过合唱的方式来培养。现在我们搞了十多年的合唱普及,但就识谱能力,多声部协调,特别是音准等合唱技术方面都处于非常初级阶段。这样大大影响了我们演唱艺术品位很好的能力和效率;也直接影响到作曲家的创作。

记者:那搞演唱的人什么时间才选择自己的专业呢?

吴灵芬:这要因人而异,到高中时候就选自己喜欢的那个专业,为什么这么讲呢?比如声带6岁差不多的、能发育到能唱一些较小音域的歌曲,然后接受合唱团的训练,在合唱队里就有很好的培训过程,有好的节奏感,好的听觉能力等各方面的学习。再开始学习乐器或其他相关艺术会非常快,乐器的学习可以作为课外活动,如果十六岁变声后再接触音乐,学习唱歌就很困难了。另外在我们国家五线谱的学习方面的教育非常混乱,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也不能够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而五线谱是很重要的专业的一门教学,我们很多音乐老师本身都掌握的不是特别好。1990年开始我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每周都要到郊区延庆县给一些老师上课,我一开始上课就是合唱,开始时口传心授,每次教认一两个音,教上五节课后,五线谱就教学会了。其实很简单,所以教学法很重要。要培养一个合格的教师队伍,一定要有彻底的延续的方法,可以说如果五线谱的问题不解决,解决中国的合唱音准等问题就是空话。合唱教学也不是有个合唱班就能解决的,它必须是个系统工程。我十分羡慕日本孩子们所享受的这种《快乐音乐教育》、他们的合唱教育战略决策和学校音乐教师的工作精神。

记者:家长、学校应该怎样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吴灵芬:那也要依赖于整体音乐教学思路的改进。我举个例子,改革开放后,我们就有幸带中国少年广播合唱团赴日访问,那是1983年从全北京市选出来的孩子。即使这样,合唱团的音准还有问题,但那时的日本指挥就很自豪地说:“我们的合唱团不存在节奏和音准的问题,”所以我感觉差距太大了,所以人接触音乐的第一步摇从合唱开始,这是学习音乐的捷径。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对早期儿童音乐能力培养十分有害。我觉得要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和音乐学习必须要从歌唱开始,从集体的音乐活动开始,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独奏,独唱”。

其实每个学校都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来开设合唱,音乐的氛围也是以后国民精神的象征。88年我从莫斯科回来,那个时候很幼稚,觉得搞合唱很容易,特别想赶快回国来从事这个工作。真正干起来后,才感到问题的严重,许多来参加合唱活动的学生由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节奏都不好,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曾经在合唱团学过。指挥是个总工程师,不可能每一个零件都去从头指导和解决。一定要在组装之前,保证每个零件都有质量,但目前是全体合唱团到场了,许多细部都没有完成。可是乐队队员就可以再非常短的时间里完成一场交响乐音乐会的排练。所以我们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较起来,合唱的水平相差了30-50多年。

记者:您刚从俄罗斯回来的时候有什么打算?

吴灵芬:那时候总是很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情,我在俄罗斯有进出俄罗斯大剧院的出入证,可以随时进出莫斯科大剧院,所以听了许多音乐会和歌剧,可以说都是一流的演出质量,但回国后成人的音乐会至今都没有一场能把握音准的,心理十分难过和焦急,那是真不想干指挥这一行。苦恼、困惑、消极等情绪十分严重,后来在许多老前辈带领下,如李德伦先生就鼓励我,说消极的在家里等待形式的改变时永远不会有结果的,他说:“你跟着我一起走出去宣传,培养听众,总有一天会有许多人来听音乐会。”还有郑小瑛老师也奋力到基层去开展普及讲座,这使我有机会踏实的跟着这些老先生从头做起,为改善中国的音乐观众做了一些工作。

1990-2000年这十年北京市带了个好头,从学校开始开展合唱教育,但由于教学基础的问题,没有解决适合学生的适合作品,合唱欧洲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作曲家都在合唱队里呆过,我们刚好相反,作曲家在合唱团里呆过的屈指可数,很多作曲家都是给器乐写的,然后由人声来唱。所以好的符合各个年龄段和各地区特德的合唱作品屈指可数,能拿到世界舞台去作名片的就更谈不上了。在世界合唱的研讨会上,只有三千万人口的匈牙利,可以有40几首完全不同的匈牙利风格的作品表演,菲律宾也有十分特色的地区合唱,让世界各国的音乐界朋友争相学习。可我们国家这么大,参赛队伍最多,但每个团队的中国作品就那么互相雷同的几个。最近儿童教育出版社给了我一套就是儿童合唱的书,里面把全世界孩子的歌曲编成不同形式的合唱歌曲。唱词非常符合儿童心理,不论在什么地区,这些为孩子孩子们做正确的学习歌唱的事情总是对人类都有益的。所以我也很感激这些编者,而我们为青少年和儿童所写的歌曲在唱词方面及作曲技法方面都还有很巨大的工作要做。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社会赞助 | 版权所有 | 协会邮箱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合唱协会
Copyright© 2014-2018 www.china-ica.com, www.china-ica.org, All Rights Reserved